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
儒学动态
专家观点
项目成果
研讨动态
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
分中心活动
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
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
尼山金年会|金字招牌|官网首页·文明论坛
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
廉洁文化建设
金年会|金字招牌|官网首页·文明建设
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
《孔子研究》
《中国儒学年鉴》
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

【百度网盘】天又热,雨又多,今夏江苏极端天气频繁出现

来源:金年会|金字招牌|官网首页  更新时间:2024-09-19 10:01:07

 

扬子晚报网9月5日讯(记者 于丹丹)据江苏省气候中心发布,天又天气今年夏季我省总体天气气候特征表现为温高雨多、热雨极端天气频发、又多局地气象灾害影响重。今夏江苏极端其间干旱、频繁高温、出现百度网盘暴雨、天又天气旱涝急转等数类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连续或同期发生,热雨近几年来未曾出现。又多

一、今夏江苏极端温高雨多

今年夏季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27.3℃(射阳)~29.5℃(常州),频繁与常年同期相比,出现各站偏高1.4~2.6℃。天又天气全省平均气温28.5℃,热雨天眼查较常年同期偏高2.0℃,又多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高值,仅次于2022年(29.1℃)。

全省各站降水量345.2毫米(涟水)~899.1毫米(赣榆),全省平均降水量595.9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多0.9成。

二、高温持续时间长、影响范围广

高温持续时间长、影响范围广、极端性强,今年夏季共出现六次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,共有31站连续高温日数达本站历史前三多,虎扑其中句容(22天)等十四站连续高温日数刷新历史纪录。今年夏季平均气温、平均最高气温均列历史第二高,≥35℃(29天)为历史第三多,≥37℃(13天)为历史第二多,≥40℃高温站日数(36个)是1961年以来夏季排名第四多,高温强度历史罕见。

三、夏季出现十轮强降雨过程,降水总量多、强度强

今年夏季出现了十轮强降雨过程。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在7月9日至13日,全省共有22个站出现日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,73个站日达暴雨。4站日最大降水量进入了本站有观测记录以来前五位,其中扬州(236.4毫米,8月20日)列历史第二,仅次于2003年7月5日的249.0毫米。

四、淮北地区6月底出现旱涝急转

4月下旬以来,淮北、江淮等地气象干旱开始露头并发展,其间因降水过程略有缓解,5月中旬后继续发展至6月底。7月3日晚上至9日中午雨带北抬,淮河以南地区梅雨中断,淮北地区连续出现对流性强降水,淮北中北部累计雨量多达200~500毫米,发生明显旱涝转换。

五、梅雨强度较强

今年我省梅雨期为6月19日-7月15日,入梅正常,出梅略晚,梅期略长,梅雨量偏多。梅雨强度较强,梅雨量410.3毫米,较常年梅雨量(256.0毫米)偏多6.0成,为2000年以来第五多值。

六、强对流天气多发

今年夏季,我省共出现28个对流天气过程,雷暴大风、局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天气多发,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点。梅汛期强对流天气多发但强度较弱。出梅后高温期间,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对流天气,影响严重。

未来五天,沿江苏南暑热当道

未来5天,沿江苏南地区依旧是暑热当道。尤其是苏州,连续5天都是高温天气,9日的最高气温还将达到36℃。无锡、常州在5天里也有4天的最高气温将达到35℃。沿淮淮北地区在弱冷空气和降水的影响下,6日~7日气温将出现明显下滑,6日徐州、连云港、盐城、宿迁的最高气温都在30℃以下。

昨天南京重新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,天气晴好,午后全市最高气温重回34℃左右。未来几天南京的最高温度在34℃到36℃。

今年第11号台风“摩羯”目前仍在逐渐加强,预计6日下午在海南琼海到广东电白一带沿海登陆,届时其强度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。但是“摩羯”整体路径偏西,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无明显影响。

三天预报

9月5日8时至9月6日8时, 沿淮和淮北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,局部地区雨量中等,其他地区晴到多云。最高温度:全省34℃~35℃;最低温度:淮北地区23℃左右,其他地区25℃左右。淮北地区偏南风4级左右转东北风4级-5级,阵风6级,其他地区偏东风4级左右,有雷雨地区雷雨时短时阵风7级-9级。

9月6日8时至9月7日8时,江准之间地区多云,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,其他地区晴到多云。最高温度:沿江和苏南地区35°C左右,其他地区28℃~29°C;最低温度:淮北地区22°C左右,其他地区24℃~25℃。全省偏东风4级-5级,阵风6级,有雷雨地区雷雨时短时阵风7级-9级。

9月7日8时至9月8日8时,江淮之间和苏南南部地区多云,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,其他地区晴到多云。最高温度:沿江和苏南地35°C左右,本省东北部地区28℃~29°C,其他地区30℃~31℃;最低温度:淮北地区22℃~23°C,苏南地区25℃~26℃,其他地区24°C左右。全省偏东风4级左右。

校对 李海慧